湖南日报记者王亮本报记者卜岚 9月10日上午,省税务局派驻汝城县三合瑶族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李海波满脸笑意,熟门熟路来到村民陈春贱家,将一笔升学奖金送到他女儿陈丽英手里。陈春贱在一旁看着女儿,目光里满是骄傲,他相信,懂事好学的女儿大学毕业后,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陈丽英今年考上湖南农业大学。这是陈春贱家连续两年获得升学奖金。去年,陈丽英的哥哥考上华北理工大学。“尊师重教优秀家庭”的金色牌子,挂在他家门楣上,格外醒目。 李海波说:“去村民家办事,最开心的就是去送教育奖金。看到这些有出息的孩子,就看到了三合村美好的未来。” 三合瑶族村位于大山深处,交通落后,村民文化水平低。年初,工作队来到村里,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科技扶贫等多管齐下,村集体收入实现从零到50万元的跨越,村民年均纯收入增长至元以上。当年,三合村实现脱贫摘帽。 令李海波最难忘的,是刚入村摸底填表格时的情景。当他递上笔,却有一半左右的村民露出憨厚笑脸,不好意思地说:“李队长,我……不会写字。” 已经是年了,还有这么多文盲?李海波吃惊之余,下定教育扶贫的决心,“三合村不但要经济脱贫,更要文化脱贫、精神脱贫。” 当年,工作队开始教育激励,不断完善教育激励内容。从小学到大学,只要获得校级以上荣誉证书或奖状,村里就予以奖励,每张奖状元。考上重点中学和大学的学生,奖金达到元至元。 与传统观念不同,工作队的教育追求是“大教育”——不仅勉励青少年认真求学,更要推动成年人学习技术技能,获得驾照、挖机、厨师等技能证书,每个证书也有0元奖励。 李海波给陈丽英送奖金时,电工黄余良正开着挖机,修筑村里的一条新路。记者赶到施工现场,黄余良熟练地操纵着两个操作杆,挖机的大臂、小臂、挖斗上下舞动。休息时,黄余良告诉记者,他目前考取了驾驶证、电工证和挖机证,是村里证书最多的成年人。 “奖励是手段,目的是营造村里重视教育的氛围,最终实现经济、精神双脱贫。”李海波笑着说,现在村里的每个家庭,孩子们都争着拿奖状,成年人也在琢磨考个证,“学了技术,还有奖金拿,谁不心动?” 实施教育激励以来,已累计发放奖金30多万元。每年获得奖状奖励的学生达多人次,获得技能证书奖励的村民30多人次。 今年,工作队即将结束3年的扶贫工作,但教育激励不会停止。村里和工作队建立三合村教育激励基金,规模万元。基金拟委托湖南汝城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每年收益预计7.9%,将用于三合村的教育激励,确保形成长效机制。 “10年、20年后,三合村会是什么样的面貌?”李海波说,“我一定要回来看看。” [责编:胡元媛] [来源:]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uchengzx.com/rcxms/149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