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摘要笔者考察了湖南省汝城县邓氏家族于年第九次纂修的《卢阳邓氏族谱》,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总结了新时代族谱的价值和作用,并对湖南图书馆邹华亭老师提出的“不赞成新修家谱”的观点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一、湖南汝城《卢阳邓氏族谱》概述

  卢阳邓氏家族是个大家族,现有人口数百万,主要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北、河南、四川、云南、新疆、贵州、港澳台等地,散居全国甚至全世界求学、为官、为商者数以万计,正可谓天下到处都有我同宗裔孙。

  《卢阳邓氏族谱》在历史上共有八次纂修,历次修谱的时间分别是:一修,元延五年(年);二修,明成化三年(年);三修,明正德二年(年);四修,清乾隆二年(年);五修,清道光三年(年);六修,清同治十一年(年);七修,民国五年(年);八修,民国三十七年(年)。

  八修族谱至今半个多世纪未续修,原因诸多。族谱被视为禁区,遭致没收、焚毁、散失,所存无几,残缺不全。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明确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教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还对某些工作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的春风,催醒了人们追宗溯源的天理良知。为此,卢阳邓氏家族自年倡修族谱,几经起落,年建立组织机构,年重修完成,新修族谱印制分派各地邓氏家族房派。

二、《卢阳邓氏族谱》的主要内容

1.卢阳邓氏家族的起源与世代

  根据族谱记载,邓姓始祖是曼公,系黄帝轩辕二十七世传孙,殷商子丁之少子,武丁王之季父,约公元前十三世纪,武丁王即帝位于丁巳岁,封曼公于河北南阳邓国(今湖北襄阳古邓城遗址),赐姓受氏为邓,并以南阳为郡,以邓为姓,邓氏南阳之系由此而出。   卢阳邓氏为曼公47世孙东汉高密侯邓禹之后。《卢阳邓氏族谱》中记载,卢阳邓氏始祖邓平直为邓禹的19世孙。谱中记载:“祖自陈永定初辟宰卢阳,吾氏始著姓于斯,今以肇基为始祖,故世次自兹始焉。一世平直,衡州府衡阳人,陈永定初辟为卢阳令,政绩详县志,循良传并衡州府志,又载谱传至乾隆己卯年,士民爱戴,历久莫忘,因公举崇祀名宦,春秋颁永胙。”   邓平直生有五子,即东甫、南甫、德甫、元甫、亨甫,他们的后代现分布在全球各地,在湖南省汝城县分布在三星镇、附城乡、延寿乡、城郊乡、大坪镇、小垣镇、井坡乡等地。笔者出生于汝城县三星镇福水村下城福,整个下城福邓氏家族是邓平直长子邓东甫的后代,村民们相互称呼为“千百年的家庭”。   卢阳邓氏家族的世代平均年率相差较大,根据谱中记载,最大的为南甫公山口房均和祖添俊龙桥派,至年传36代,平均40.11年一代(因谱中无邓平直生子年份,故以其于年到任卢阳县令为始,-=,÷36=40.11)。最小的为亨甫祖扶溪厚塘(广东省仁化县扶溪镇厚塘村)道春公仁贵房文秀派,至年传52代,平均27.77年一代。平均传至44世,为32.82年一代,符合下一代生于上一代的18-50岁之间的基本生理常识。笔者为邓平直的42世孙,世代平均年率为34.38年。

2.《卢阳邓氏族谱》的基本内容

  《卢阳邓氏族谱》共有六卷,内容非常丰富。在第一卷目录前装订有轩辕黄帝像、曼公像、禹公像、卢阳邓氏族谱题词(题词人为邓平直第37世孙邓新周,现为中共汝城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源远流长(题词)、九修族谱的相片、汝城邓氏居住地图等。

  其主体内容有:(1)前言;(2)祝词;(3)九修邓氏族谱序;(4)序、志;(5)修谱人名;(6)凡例;(7)宗规;(8)九修族谱各房派领谱次序;(9)赦诰;(10)仕官录引;(11)邓氏先贤传略;(12)邓氏人物故事;(13)传赞引;(14)建家庙旧序;(15)始祖平直公墓形图;(16)艺文引;(17)寿序;(18)节操引;(19)祭田说;(20)世基图;(21)家庙平面图;(22)世基山场祭图;(23)跋;(24)纪遗引录;(25)八修族谱领谱顺序;(26)世系录。

3.卢阳邓氏家族的派序

  派序,又称排行、宗派或派语、派号,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作为每个族人所取名字之用。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位次辈分而制定的一种方法和原则,有了派序,每个人在家族中所处的世系位置就确定了。修谱必先定派,定派字序语,是一个非常庄严神圣的大事。据载:“定派之法,则始于朱子。”先在本族祠堂焚香告祖,后信取古书一部,用针任刺一字摘取,这样反复刺摘若干个字后组成一个派序。后来认为这种方法有缺陷,一是没有韵体,二是怕出现不雅之字,在明初,遂改成有诗意的五字句或四字句。派序的制定和使用,对修撰族谱、族人的辈分定位以及族内人际关第与交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卢阳邓氏族谱》载:“列排行,所以序昭穆也。昭穆明,则尊卑定,则礼让兴。”如卢阳邓氏家族的续编行次为:“祖训昭彰,贻谋盛昌;英杰俊秀,名登朝堂;相绥履厚,振兴发祥;庆衍悠久,万代声扬。”这系清朝道光三年(年)第五次修谱时所撰,因所派序较为久远,后历次修谱未加以补充,年重修族谱时亦未补充。根据派序,邓平直的36世孙为“祖”字辈,笔者为42世孙,“盛”字辈,谱名盛益。

4.卢阳邓氏家族的宗规简介

  宗规,是家族自己制定,要求所有家族成员共同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总称,通常是由父祖长辈、族内尊长为后代子孙和族众规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规范、训语和禁戒。《卢阳邓氏族谱》载有宗规共17条:(1)祠墓当展;(2)族类当办;(3)名分当正;(4)宗族当睦;(5)谱牒当重;(6)闺门当肃;(7)蒙养当豫;(8)姻里当厚;(9)职业当勤;(10)赋役当供;(11)争论当止;(12)节俭当崇;(13)邪巫当禁;(14)主祭当择;(15)族谱当修;(16)差役永革;(17)旧谱当熄。

三、族谱的价值与利用

1.挖掘家谱资源的史料价值,发挥家谱的史类文献作用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国家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家族有家谱。五千年中华民族历史大厦,便由它们共同构筑着。在家谱里,有许多珍贵的有用资料,通过家谱可真实地了解某一家族的生活情况、姓氏源流、族规家训、风俗礼仪、宗族制度、世系传承、人口迁移、重大事件及艺文著述等珍贵资料。举例来说,从潮州人的族谱中可了解当年潮州人移民的模式和人数、时间、移民原因及遭遇等鲜活记录。这些第一手资料是非常有价值的史实,不单记录祖先为了谋生而冒险飘洋过海的坎坷道路,族谱中所记录的歌谣,亦表达了祖先与亲人生离死别的悲伤心情,有极丰富的文学及地域色彩。家谱的重要性除了反映世系人伦外,更是寻根、研究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人口学、民俗学、伦理学、经济史、华侨史、法制史等许多学科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是宗族的“百科全书”,也是研究姓氏源流的重要资料来源。现在随着家谱资料的重见天日,以家谱作为重要史料基础的社会史研究得到发展。

2.利用家谱资源,实现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认祖”的愿望

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它最主要功能和最重要价值,是记述世系繁衍,使人们可以明宗支,正本源,作为寻根认祖的主要依据。家谱作为一个家谱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一本家谱,万种情怀、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海内外华人血脉相通,心手相连,同祖同宗的思念之情和振兴中华的共同愿望,将大家紧密的联系起来。家谱有利于加固海外侨胞与祖国大陆密切联系的血缘纽带,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近几年,世界各地传来许多通过查询家谱找到自己祖籍的故事。比如,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发现自己的祖籍在广东;菲律宾原总统阿基诺夫人据族谱确认自己是福建鸿渐村的后人;香港船王包玉刚查到自己是包公的后裔。今天,炎黄子孙遍布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超过万。他们中尽管有的人已改变国籍,但对民族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却没有改变。几十年,几百年,中华文化的精髓依然占据着他们的灵魂,他们远涉重洋,回到中国,拜祭黄帝陵,寻访故居地……他们有强烈的思乡愿望。每年,大批大批的华人,不辞艰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祭拜祖先。中国人的这种寻根追祖情结,不能不说受延续数千年的家谱影响有关。3.开发家谱资源,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家谱从其产生以来,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据统计,现存的中国家谱大约有两万多种。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足资我们深人研究、开发、利用,实现弘扬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   以家谱为立足点,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宗亲恳谈会、寻根文化节和渴祖朝宗等宗亲联谊活动。有利于吸引海内外华人来大陆开展经贸合作,进行商贸洽谈、发展进出口贸易、引进投资项目、合作合资兴办企业,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应致力于家谱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对外旅游经济宣传相结合。利用家谱文化搭建旅游载体,创建人文旅游景点,高起点、大手笔打造文化旅游平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有史以来,海外华人为祖国的强大尽心尽力,踊跃投资,无偿支持大陆的各项公益事业。近年来,随着海外炎黄子孙寻根访祖热潮的掀起,愈来愈多的各方“游子”拜访故居地,来故乡投资办实事。把地方的发展推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将祖国的繁荣融人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4.汲取家谱文化资源中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进程

  在传统文化中,宗族血缘不仅是农村社会关系的主轴,也是村民们依靠的一种精神力量。如何正确地引导家谱文化,把好导向,至关重要。在新时期用先进文化清除那些封建迷信的、腐朽落后的东西,宣扬科学、文明的精华,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与时俱进,强化家谱在道德文化建设方面的功能作用。利用家谱向青年人讲述前贤典型故事,以家族名人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为国家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让他们懂得海内外炎黄子孙利用家谱寻根敬祖,正是爱祖国爱民族的优良传统的体现,要求他们牢记祖训,不忘故里家乡。对青年人进行缅怀前贤、爱乡爱国、遵纪守法、奉献社会的教育。而且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从家谱这一特定角度陶冶其敦宗睦族、赡老育幼、结谊邻里、尽职社会的基本素质和前提意识,亦将是大有稗益的。宣扬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的族人优秀典型;宣扬尊师重教、好学上进、自学成才的族人成才典型;宣扬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遵纪守法、邻里团结的族人榜样典型;宣扬科技示范、勤劳致富、诚实守信、勇闯市场、开拓进取的族人能人典型;宣扬生活文明、健康长寿、乐观向上的老人典型。我们在善于挖掘和利用当地的家谱文化,从农村群众的道德实际出发,与时俱进,赋予时代的内涵,在引导教育农村群众走向市场的同时,积极引导、教育农村群众走向更高的道德境界,就能收到实效,就能大有作为。   利用家谱中的“家训”,深人开展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家训是家族的法规,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家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几乎所有家谱的家训都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指导思想和家庭教育的基本纲领。从亲孝和睦、理家聚财之理到做官任民、经邦济世之训,统括了人一生的各个方面。对后代的教育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去要求,是对家规、家训中心思想的集中概括。家谱中还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

  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家训中有许多内容是有关家风建设的,“崇忠孝”、“敬父母”、“尊长者”被列在家规、家训之首。另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成分。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古代家庭道德建设、探讨当代家庭美德和精神文明建构提供了有用的资料。

  族谱的本质乃是生命之链的接续。只有族谱,能够让最卑微的“草民”得以在文献记载的历史中,留下曾经生存的印记。所以,笔者认为,在新时代,亦应提倡或支持修撰族谱,让每一个中国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能够留下曾经生存的印记。

参考文献:

邓细铁等.卢阳邓氏族谱(一至六卷)[Z].湖南汝城,

汝城县志编纂委员会.汝城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2:10,50,,

徐建华.中国的家谱[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5:1,54,-

李道生.中华谱牒知识问答[M].北京:金盾出版社,.7:29-31,44-45

邹华亭.湖南家谱简论,湖南家谱简论(续)[J].图书馆,(5):21-26,(6):9-12,(1):26-28

原文出处:《湘潮(下半月)》年第2期

备注:作者邓益成系卢阳邓氏平直公第42世孙

联系我们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专科医院
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uchengzx.com/rcxms/3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