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陈毅之子、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朱德外孙刘武,刘少奇之女刘爱琴一行到汝城县文明瑶族乡考察红军旧址,了解当地红色文化。 在沙洲村,陈昊苏一行来到徐解秀老人故居并与其儿子亲切交谈,重温当年红军“半条被子”的故事。陈昊苏说,文明沙洲村是“半条被子”的发源地,当年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经汝城,在这里留下了深厚红色文化底蕴,沙洲村一定要把这里的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 在沙洲村,陈昊苏一行来到徐解秀老人故居并与其儿子亲切交谈,重温当年红军“半条被子”的故事。 在秀水村,陈昊苏一行来到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刘武听说这里是当年外公朱德留宿过的地方,摸了摸朱德曾经睡过的床说,汝城留下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汝城要将红色遗址保护好,要将红色品牌打造好,走好新的长征路。 在秀水村,陈昊苏一行来到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 近年来,汝城县立足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致力加强革命旧址及文物重点保护与开发,做好了“汝城会议旧址”、“汝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革命旧址的保护规划,投入资金对李涛、朱良才、宋裕和等将军故居进行了维修和陈列布展,新建了“毛泽东的汝城之行展厅”、“苏区广场”、“长征精神碑”等红色景点,精心编撰了《中国共产党汝城历史》、《红色记忆》等丛书,推出了“党性修养践行”红色旅游线路,积极推介打造红色旅游品牌,红色旅游发展势头越来越红火。 鸟瞰汝城 目前,该县“湘南起义汝城会议旧址”、“中共驻汝城湘南特别工作委员会旧址”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湘南起义汝城会议旧址、苏区广场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故事一:散发传单在湖南省博物馆,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一张题为《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的革命宣传单。这张由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联名签署的宣传单,落款时间为年11月7日,当时,长征红军正行进在汝城途中。据考证,当天朱毛《出路在哪里》的文告在汝城县小垣瑶族镇大山村拟定,随后几天在延寿、岭秀、文明一带开始印刷、散发。 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的《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革命宣传单 宣传单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治主张,教育人民群众,中国的出路就是共产党主张的苏维埃和红军:“我们要立刻取消一切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与兵差劳役,取消一切高利贷,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财产,分配给贫苦的农民,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我们要使每一个工人农民有衣服穿暖,有饭吃饱,取消强迫的雇佣兵役制,改为自愿兵役制。把土地分给士兵,改善士兵的生活,不准打骂士兵。”“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共产党所主张的苏维埃红军,就是你们的出路。你们不但不要反对苏维埃红军,而且还要拥护苏维埃红军,在一切方面帮助我们苏维埃与红军得到胜利!”“亲爱的兄弟姐妹们!你们的出路就在这里。”“坚决的为了你们自己的出路而斗争!不要惧怕卖国贼刽子手国民党军阀,不要惧怕豪绅地主资本家。他们那里只有少数人,我们这里有着千百万的工农群众。我们还有我们自己的红军与苏维埃政府的帮助,我们一定会胜利,我们一定要胜利,我们无论如何要胜利。” 这张宣传单是毛泽东“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著名论断的事实依据,也是我们目前所见中央红军长征初期革命宣传的珍贵实物和文献史料。 正是红军长征沿途广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援,才能挫败国民党统治集团及其地方势力企图利用民族矛盾打击红军的阴谋,使红军长征取得了最后胜利。 故事二:让出担架年10月29日,左路军红一军团第二师第一团率先进入汝城,于东岭大管塘一带宿营。30日,右路军前锋——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一团经江西崇义关田、文英进入汝城热水境内。中路大军同日从江西崇义乐洞出发,经芭蕉垅、清水洞抵热水东江水、鱼王一带宿营。其时,毛泽东大病初愈,身体欠佳,躺在担架上随中路军前行。 到达汝城时,毛泽东的警卫员吴吉清患疟疾发高烧。得知情况后,看到警卫员难受的样子,还没从病中完全恢复过来的毛泽东果断叫停抬着自己行走的战士,不顾虚弱的身子,艰难地从担架上爬下来,将担架让给吴吉清,并安慰说:“你就安心坐着我的担架养病好了,同志们抬着你走是要累一些,这不要紧,因为我们都是同志。” “我们都是同志”,成为红军长征中官兵团结、官兵一致、排除万难的响亮口号。同时,毛主席的这一举动也给红军战士做出了好榜样,大家都争着向毛主席学习,爱护战士,爱护百姓,一路上谱写了许许多多“军民一家”的动人篇章。 故事三:半床棉被年11月6日傍晚,掉队的3名女红军战士在凛冽的寒风中来到了一个沙洲村。她们没有进村,而是敲开了离村几十米远的一间破茅草屋……茅屋主人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倾其所有为饥饿疲惫的女红军战士做了一顿饭。然后,女主人徐解秀将她们领到了床边。那是一张用南竹钉成的床架,床上的破席下面垫着稻草,女战士忙将她们唯一的棉被打开……第二天天蒙蒙亮,女战士们醒来发现,男主人朱兰芳一直睡在门口的草堆上守护着她们。临走时,一位女红军战士拿剪刀将那床棉被剪成了两半,说:“等革命成功以后,我们一定会来看你们,到时候带一床很新很暖和的棉被给你们。”徐解秀眼睛湿润了,坚持要朱兰芳带路,领着红军女战士翻过前面的大山,追赶大部队…… 然而,这一去,朱兰芳却再也没有回来,只剩下徐解秀天天在村头守望,半床棉被一直被徐解秀一家好好地保留着。 年11月初,重走长征路的《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来到了这个村庄。80多岁有点恍惚的徐解秀以为是红军回来了:“你们打回来了?你们胜利了?那3名女红军什么时候能来?我家男人怎么还不回来呀?”闻听此言,罗开富被感动了,他将这个故事整理后,以《三个红军姑娘在哪里》为题发表了文章。当时还健在的邓颖超读了报道后,马上给记者打来电话,表示要想办法找到那3名女红军。邓颖超还特意买了一床新棉被,委托记者送给女主人。当罗开富带着众人的心意重返小山村时,大娘却在3天前刚刚去世,她合眼前曾经说:“一定要跟共产党走,因为共产党是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分一半给你的好人。”徐解秀老人弥留之际告诫儿孙们的话,从此就成为了她家的家训。 故事四:红军借据年暮春的一天,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坑村村民胡运海在整修灶台时,发现了一张62年前的“借据”。上面写着“今借到胡四德伯伯稻谷壹佰零伍担牲猪叁头重量伍佰零叁斤鸡壹拾贰只重量肆拾贰斤此据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具借人叶祖令(印章)公原(元)一九三四年冬”。 年发现的一张红军六十二年前的“借据” 年11月,当红军长征前卫部队到达延寿时,当地瑶民们难明真相,不知是红军还是白军,闻讯之后,急忙赶着自家的鸡鸭牛羊,扛着仅有的粮食,向偏僻无人的山谷逃去。 为了消除群众的疑虑,红军在村宗祠、学校旁自扎草棚,并严令红军战士不得在农户家借宿,更不得取农户的一钱一物。 如此一来,瑶民开始慢慢地了解了红军部队,此后几天里,东躲西藏的群众也陆续回到瑶寨里。 几天来一直北京看的好白癜风的医院北京民间偏方治疗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