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汝城,倾汝之城,在这里,随便抓上一把泥土都能挤出文明的汁液。今年,汝城成为我市第一个成功荣膺联合国地名专家组颁布的“千年古县”。 这里远离了世俗的尘嚣,青山绿水,民朴风清。境内有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历史文化名村六座,古祠堂余座,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3处14个点。这里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九龙林海延绵百里,秀色可揽,江背山大峡谷峭壁千峰,势如刀劈。热水温泉古称灵泉,气如烟雾,水若沸汤。明代大学士解缙感叹“桂阳(今汝城)山水之秀为湖南伟观,而顾者每每为之徘徊而不能去”。 多座古祠堂讲述着汝城的传奇 汝城被誉为“古祠堂之乡”。全县有大大小小的古祠堂多座,掩映在无数的古民居群落中。也许,转过一个巷角,就能看到下一座祠堂。汝城的古祠堂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汇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汝城古祠堂分为总祠、家庙、宗祠、公祠、家祠几个等级。 “欣赏一座古祠堂,犹如穿越一段历史的长廊;会晤一座古祠堂,犹如聆听一位苍老明世的长者心声。”那高耸的朝门,骄傲的如意斗拱,如山的马头墙,飞翘的檐角,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兴衰。推开一座古祠堂沉重的木门,仿佛推开了中华民族的一座浓缩的文化殿堂。随手抓上一把香炉中的香灰都残留着千年的余温,文明的信息。“范氏家庙”,始建于明代成化乙巳年(公元年),是当地范家共同祭祀先祖之所。范氏家庙的朝门上方,那壮观而雕刻细致的如意斗拱,是汝城古祠堂的最大特色之一。如意斗拱下的八仙木雕栩栩如生。高门前双狮拱卫,祠堂悬挂着“翰林第”、“荣禄大夫”等匾额,彰显范氏一门出了范渊、范辂、范永銮三位进士的自豪。进入范氏家庙,拾级而上,是三开间三进两天井,寓意连陞三级步步高。“世臣方伯第,乔岳绣良家”的堂联,彰显着范氏家族的光辉历史。祠堂中厅内,悬挂着30多块横匾,其中明朝兵部尚书王守仁赠送的“世笃忠正”匾额格外醒目。上厅设有雕刻精美的神龛,神龛内按辈分顺序及“左昭右穆”的古老宗法礼制,安放着祖先牌位。 当记者来到这里时,范氏家庙张灯节彩,刚刚办完的红喜事余热未散,老人们都围坐在这里聊天打牌。除了红白喜事,汝城的古祠堂至今还是家族聚会和议事的场所。范氏家庙旁,立着一座“绣衣坊”,是正德十四年巡湖广监察御史毛伯温为表彰为官刚正、不畏权贵的监察御史——范氏族人范辂所立。据说汝城绣衣坊是湖南现存最早专门表彰监察百官的牌坊。“绣衣”为汉代监察御史的别称,司职讨奸猾,理大狱,位轻权重。为显示其身份,刘汉王朝特颁绣衣为他们的官服。 在老县城的南面,坐落着汝城另一大姓的“朱氏祠堂”,三开间进深三栋,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檐下斗拱之间镶嵌有“砀山毓秀,汝水钟禅”八字,寓“朱氏始祖源于安徽砀山,繁衍于汝水河边”之意。汝城古祠堂的建筑尤其讲究“天人合一”。朱氏祠堂依津江水而建,几百年来,犹如龙头俯视津江水潺流与岁月流逝。 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汝城县城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年7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汝城的文明沙洲瑶族村、马桥外沙村、石泉村、土桥土桥村、金山村、永丰先锋村等六个行政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年5月3日,朱氏总祠、范氏家庙、中丞公祠、叶氏家庙、卢氏家庙、李氏宗祠、太保第、昭旌第、津江朱氏祠堂等9座古祠堂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廉文化与红色文化交织成的“莲花城” 北宋皇祐二年(年),周敦颐走进了汝城。那时的汝城还叫桂阳。当年的濂溪先生面临而立之年,进入仕途6年有余。对人生、对世事早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就在那个夜白风清之夜,先生挥笔写下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先生的《太极图说》奠定了理学思想文化基础。后世贤哲尊称先生为“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的道学宗主。 濂溪书院位于汝城县城西郊桂枝岭麓,始建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由濂溪祠、希濂堂、濂溪阁发展衍变而来。明嘉靖三十三年()邑令徐兆先正式命名“濂溪书院”。走进濂溪书院的大门,里面是两层楼高的四合院,天井中耸立理学大师周敦颐的铜像,目视前方,炯炯有神,展示了濂溪先生的铮铮铁骨和傲然正气。书院为仿宋四合院式建筑,砖木结构,占地面积平方米,有大小房屋30多间,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整个书院前临秀溪,后倚青山。 静立其中,我的心,瞬间便远离了浮世的喧嚣,人世的烦恼。 书院自创办以来,人文蔚起,声名远播,濂溪遗韵历久弥光。明太子太保朱英、獬豸冠史朱海、明监察御史范辂,到开国上将李涛、朱良才,国际和平诗人朱子奇,“李氏定理”发现者朱洪光,伦理学家曾钊新等历史名人,他们均求学于此,无不受理学影响至深,莫不以理学为修身齐家的宗旨,莫不以理学精神励志励行。 穿过历史的年轮,我漫步在汝城的老街上,挂有“汝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牌匾的黄氏宗廟,正被数根钢架支撑着正在维修当中。谁知道这扇小小木门当年承当着让人难以想像的厚重历史。那是年马日事变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镇压。然而在汝城工农运动如火如荼高潮迭起,汇集了广东惠潮梅及湘南粤北农军人。在白色恐怖中砥柱中流,坚持工农运动86天。被誉为“新湖南”现象。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在汝城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同年9月,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一团发动了“桂汝秋收起义”,团长何举成率部一举占领汝城、桂东两座县城,振动湘南,在这里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汝城县苏维埃政府。 离开县城车行十几分钟,我们来到土桥镇黄家村。这里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农村建设,穿过一排排整齐漂亮的二层洋楼。我们来到了一个古朴的四合院“黄家大院”,百年沧桑的老宅让我们丝毫没觉得破旧,只有淡雅安逸。81岁的曹从英跟我们讲述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年4月,毛泽东率部队来到汝城,在黄家大院住了三天,攻占了汝城县城。房主黄元吉一家热情招待,还把婚床让给了毛泽东住。队伍开拔时,毛泽东悄悄在壁柜中放了一袋钱币表示感谢。此后,黄元吉一代代精心呵护着毛泽东住过这幢老屋和婚床。这张婚床曹从英一家三代结婚都是用的这张床。很多人出高价买他们都丝毫没有动过心。现在孙儿媳曹从英和她智障的儿子还住在这里,对面的厅屋改成了展览室。年迈的曹从英还在菜园里忙碌,但只要有人来参观,她都会放下活计当义务讲解员。 舞动千年唱动百年的风土人情“千年古县”申遗成功之夜,全县一片欢腾,在爱莲广场上,唢呐、锣鼓、二胡高奏《喜洋洋》。汝城香火龙在由数十盏烛光闪闪的龙灯引路下进入广场,夜空中万点红光闪烁,上下翻腾,一条巨龙时而点头鞠躬,时而仰天长啸,火红的身体照亮了整个黑色的夜空...... 汝城香火龙起源于远古人们祀龙止水、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相传始于唐高宗弘年间,盛行于全县多个村。每年正月十五至春农节,即二月初二“龙抬头”之际表演尤甚,社火更旺。“汝城香火龙”的传承人——年满82岁的范才林老人是益道村范家龙灯会主要牵头人,也是香火龙第二代传承人。他说,扎制香火龙的程序很多,最难做的是龙头,一条百米的香火龙,至少要耗费6万根龙香,耗时1个月左右,花费多达10多万元,需上百人舞动。每年腊月中旬,村里的老人便会聚集在一起扎龙。每年正月社火的那条耀眼的香火龙,是祭祖最隆重的仪式,是一个家族的寄托。老人们来扎龙都是自愿的,所谓祭祖之意不可不诚。现在,香火龙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扎龙国家有了补助。 热水温泉是汝城一道独特的风景。其相传在远古时期,天上“十日并出”,酿成禾焦草枯的大祸。后羿张弓搭箭连射九日,其中的一个太阳就落在热水河。从此这里“石气生烟火,潭声若沸汤”。因为泉水是热的,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热水”,地以泉名,泉旁村庄名热水村,圩场名热水圩,河名热水河,镇政府名热水镇。早在唐玄宗天宝乙未年(),灵泉就被载入国家地理志,称其“气如烟雾,水若沸汤”,且不说它的热田有多宽、流量有多大,单说它那98℃的高温和那埃曼的氡含量它就无愧“华南第一泉”的称号。”千百年来,热水圩的百姓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谁想吃蛋,只需把蛋放进温泉,几分钟后就熟了。妇女们在泉边洗衣服摊在沙滩上,第二件刚洗好,第一件已烘干。谁家要酿酒,将酿酒的糯米饭用陶缸封好,搁在温泉旁,一两天后便成了独具风味的热水米酒。由于温泉氡含量高,所以泉水有“送子汤”和“长寿汤”的美誉。在热水镇这个地方少有不孕不育现象,长寿老人也特别多。因此,热水温泉也被称为“灵泉”。 年11月8日,中国郴州“林中之城,休闲之都”国际(温泉)休闲旅游文化节在汝城召开,主会场就设在热水镇。这座千年的温泉小镇正展开怀抱,欢迎四海佳宾。汝城县是多民族聚居的县份。境内有5个瑶族乡镇,14个散居瑶族村,1个畲族村。少数民族人口6.82万,占汝城县总人口的17.17%。多民族的共居共融,保留了生态原始的民俗民风。清人谭瑄在《桂阳怀古》中称:“陈隋开镜古卢阳,文物衣冠盛一方,易代久分郴县地,居民犹说汝城乡。”岭秀瑶族乡位于县城西南部的,这里山高林密,人文厚重。据《阮氏族谱》记载,这里曾出了位明成祖朱棣的后妃——阮娇娥。直到今天,这里还保存着娇娥出嫁时的那顶花轿,工艺精美,富有皇家气度。还保存着原生态的瑶族民风,上刀山、下火海、抓油锅。该乡文化馆馆长徐忠平对我们说:“加强地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乡里建立了一个瑶族民俗文化陈列室,花了5万多元从瑶民手里收集了许多瑶民生产生活用具,陈列室下个月就对外开放。”在岭秀瑶歌传承人的带领下,乡里成立了一支20多人的民歌队,年龄大到60多岁小到18岁。他们不仅找回了遗失了几十年的瑶族山歌,还创作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新歌50多首。在今年郴州民歌赛上,岭秀瑶歌队拿到了一等奖。乡政府决定立足岭秀的实际,打造生态优美、民族特色鲜明的旅游之乡。 年来,勤劳勇敢的汝城人民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泽被后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终因地处偏远,千年古县无法掩饰青山绿水下的贫困,汝城至今还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今天,随着夏蓉、岳汝两条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昔日制约汝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被突破,汝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大风起兮之飞扬,汝城人民决心从更高的层次上谋划发展,努力谱写好“中国梦”的汝城篇,即乘“千年古县”的东风,推动全域旅游开发,带动一、二、三产业深度结合、协调发展。建设具有现代化城市格局、田园式城市风貌、温泉式城市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打造生态高地、理学圣地、养生福地。勤劳勇敢的汝城人民正用实干成就事业,用激情追求梦想,使汝城成为人人向往的“你的城,我的家”。 (本报记者张红萍通讯员孙立信张李毅胡茜何波斌) 赞赏 长按北京白癫风医院在那白癜风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