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 明天就是冬至了,湖南冬至节令习俗你造吗? 湖南人过冬至,杀鸡宰猪制“冬腊肉” 湖南城乡居民习惯在冬至前后制腊鱼腊肉,将鱼肉用盐腌四五天后挂当风之处晾干,然后用木屑、谷壳、橘皮、花生壳熏烤,或挂柴灶上熏烟,至其色金红,叫“冬腊肉”(冬至肉),可贮留至次年夏日不腐。有俗话说吃过冬至肉,身体赛牛犊。 冬至这一天要吃“猫乳”、糯米饭 冬至日做霉豆腐,俗称“猫乳”,为湖南地方特产之一。是日采制的桑叶为正宗冬桑叶,解热明目。这个时候还可以吃吃糯米饭,谓可润皮肤,防手脚冻裂。这是很多年轻人不熟悉的湖南老习俗了! 冬至这一天,还要用热水泡下脚,什么讲究,一下子也说不清。 冬至进补正当时:今日一补,明年三春打虎 有句谚语叫“今年冬至进补,明年三春打虎”,意思是说,在冬至前后进补,效果会特别好。因为,冬至进补既可治病,又可防病。为了满足消费者冬至进补的需求,有的商家专门设置了“冬令进补”专区,上百种南北干货、滋补汤料一应俱求。据销售人员介绍,冬至进补要因人而异。冬天时手足冰凉的人,可以食用红枣、干姜、人参、辣椒、羊肉等;肾虚的人,可以在煲汤时放些生姜、肉桂、人参、甘草、枸杞子等;经常用脑的上班族和学生,应经常吃核桃。 据专家介绍,冬天调养得好,春夏发病就少。正是基于这个观点,冬补应以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为宜。可用各种鱼类及牛、羊、狗肉,加放中药人参、黄芪、桂圆、红枣等,或做汤、或为膳。只要脾胃吸收好,进补后定会使人储备更多的能量,从而增强免疫抗病能力。 冬至日吃饺子是长沙太守张仲景传下来的 在北方,每年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也有传说称,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九九八十一天后,才脱去“蓑衣”戴“斗笠” 湖南民间以冬至为起点,九天为一个时间段,作有《数九歌》曰:“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由于冬至曾为农事节气之首,有其特殊内涵,史称冬至为“亚岁”,湖南俗谓“冬至大如年”。冬至前一天叫“小至”,小至之夜,旧有全家团圆聚晚宴,叫“二除夜”或“冬除”;有的晚宴上吃馄饨,馄饨与“浑沌”谐音,意谓冬至为开天辟地的纪念日,取“浑沌初开,乾坤始奠”之说。 冬至这一天,湖南又叫做“冬节” 冬至又称“冬节”,湖南旧有聚族人于宗祠祭祖的习俗,届时杀猪宰羊,大办“冬至酒”。举行祭祀仪式时,年长者不惜远道跋涉回乡,入祠祭祖。吃冬至酒因男尊女卑陋习,只能男性参加,妇女不能入席。已婚妇女于是日回娘家,夜晚必须赶回婆家。 内容和图片均来自网络 赞赏 长按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在哪里北京白癜风治疗的最好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