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是汝城一个大村之一.都是姓何.这里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新建的何氏宗祠.牌楼高耸.斗拱竞生.翘角飞檐.气势恢宏.内观敦礼堂.金樑巍巍.玉柱振振.宽敞明亮.简洁大气. 晚间,唢呐、锣鼓、二胡等民族乐器一起奏响,数十声三眼炮鸣响,香火龙点火仪式在村祠堂前举行。村民们持松明火把,给香龙、狮子点上火,现场一时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欢声鼎沸,场面极为壮观。 “看龙灯了,看龙灯了……”记者刚到汝城县土桥镇永安村,就听到村里锣鼓喧天,村民们正呼喊着奔走相告。由稻草、龙香制作而成的香火龙、雄狮,威武地摆放在村祠堂前。村民及周边群众上万人早早赶来,选个有利地点等候观看舞龙狮。 汝城县地处湘粤赣3省交界处,是千年古县,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而最引人目光的,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火龙”。 永安是汝城一个大村之一.都是姓何.这里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新建的何氏宗祠.牌楼高耸.斗拱竞生.翘角飞檐.气势恢宏.内观敦礼堂.金樑巍巍.玉柱振振.宽敞明亮.简洁大气. 晚间,唢呐、锣鼓、二胡等民族乐器一起奏响,数十声三眼炮鸣响,香火龙点火仪式在村祠堂前举行。村民们持松明火把,给香龙、狮子点上火,现场一时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欢声鼎沸,场面极为壮观。 点火仪式上,记者见到了在人群中指挥的何福恩老人。何福恩今年63岁,是永安村香火龙传承人。他介绍,汝城香火龙最早起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根据民间传说,宋朝时汝城连年发生水灾,民不聊生,乡民扎草龙烧掉,以求消除水灾,制稻草龙便成为习俗沿袭下来,成了一种民俗娱乐活动。如今,每逢新春佳节,汝城各乡镇都会举行舞香火龙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说起香火龙制作工艺,村里80岁的何会珍老人说,当晚村里舞的香火龙,从去年农历十一月初六开始制作,长达34米,插有2万多根龙香,先是用稻草扎成长数百米、直径4厘米粗细的“赵公鞭”待用,再分节依次用“赵公鞭”扎成龙头、龙颈、龙身、龙尾,并扎龙足、龙爪和龙脊等。各部分扎成后,沿水平方向在龙身两侧每隔2厘米插一支龙香,用细篾片连接成线。 说话间,点火仪式完成,用稻草扎制的香火龙已被星星点点的火光重新装饰。余位青壮年头戴草帽、身穿防火衣一齐上阵,“嗨”的一声将龙高高举起,舞动起来。人群追逐着舞龙队伍,呼喊着前行。香火龙由两只雄狮引领,先绕祠堂大门旋转三周,一旋一拜,三拜后沿村内主道和村边游走。经过村民家时,家家户户点燃蜡烛、燃放鞭炮烟花。村主干道上,路过的各式车辆停车熄灯,鸣叫喇叭示敬。按规定路线舞过后,香火龙又回到村祠堂前。村民们纷纷涌上前,取龙香、沾福气、讨吉祥。取完龙香后,大家再将龙首居中盘成圈,燃起火把烧龙,这便是“化龙”,也称“龙归天”。 夜渐深,村民们意犹未尽。村支书何建明说:“香火龙是村民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象征。今年村里很多年轻人参加了扎龙,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会薪火相传,越传越旺。” 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汝城县“香火龙”榜上有名。这次经国务院已经批准并予以公布,由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项。 汝城“香火龙”被列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据传汝城香火龙最早起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其形象主要来源于当地寺庙中有关龙的壁画和雕塑。制作材料以当地所产的稻草、棕叶、楠竹、向日葵杆、特制的龙香为主,所用工艺也是当地传统的扎制工艺。舞香火龙的招龙仪式在每年正月的元宵节前后夜间进行,有圆龙、扁龙还有特制的磺龙,长度分为7、9、11拱等,最高4米多,最矮也有2.5米。其制作材料简单、制作工艺精巧、工艺流程复杂、造型威武、气势恢宏,展演程序清晰、香火明丽、气氛热烈、场景壮观、群众参与性强,具有典型的地域标志性文化。 汝城县一个有五千年传说、近三千年历史的山区古城,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不可移动文物近处,其中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已登记的有76处,已上《中国文物地图集》的有6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有保护价值的古祠堂多座,被称为“湖南第一祠”,古民居近20万平方米;有馆藏文物件,其中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67件;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汝城古祠堂正在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源:湖南日报记者李秉钧白培生) 薪火相传,越传越旺! 薪火相传, 越传越旺! 赞赏 长按北京白癜风治疗费用是多少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