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总和,是长期生产、生活中活态文化的产物,负载着祖先的智慧和精神文化。不同的地理单元有着不同的的社会关系和宗教文化信仰,且很多传统聚落成为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文化传承,也是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识别标志,或者所处地理环境的标志。20世纪后期以来,人们创造的这些文化艺术遭遇着日益严重的危机,对其进行抢救与传承刻不容缓。许多学者从历史、地理、文化、生态、经济、法律、旅游和教育乃至数字化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做出大量了研究,但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内在信息化的应用系统研究。 刘沛林从地理信息科学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聚落景观的结构与特征,提出了一种综合自然与人文等多学科交叉的景观基因理论。该理论已广泛应用到了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因果分析旅游规划与开发、保护价值与信息管理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文化领域,这为系统识别、数据管理和保护与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综合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与理论方法。借助于GIS技术,对湖南省2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特征基因的识别研究,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综合探索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各种地域文化之间的特征,加强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1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GIS识别 1.1GIS识别难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主要是从不同方面提取某些文化景观要素中最为突出、最为特殊、最容易辨别的景观特征因子,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景观基因识别方法。在GIS识别景观基因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聚落都有一个共同的地域属性标识,它能指示出某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位于哪个区域、其文化基因最初发源于哪个区域,又在怎么样的时空上演化扩展至了哪些地域和演化阶段及其景观特征,其传承地域的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教育发达程度、原生态意识、民族构成和历史渊源等地理环境是个什么样的状况。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同于传统聚落的重要特征,从而具有一些识别难点:(1)传统聚落主要以单个聚落和区域聚落群系等相对固定的尺度对象为研究范围,它们的存在和形成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演化机理及其表征形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流动的“活态”景观,并在流动过程中与各个流传地域经过多次文化碰撞与交融;(2)传统聚落主要以物质性或显性的表达形式为特点,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非物质性或隐性的表达形式为特点;(3)传统聚落主要是识别聚落建筑、聚落形态、聚落结构等为切入点,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识别关键主要是针对饮食、服饰、居住、交通、游艺、制度观念、生产生活、教育、礼仪、语言、宗亲、节庆、风俗、丧葬、婚姻和育子等人们日常文化习俗和民间文学、故事传说等中存在的特殊景观形态;(4)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北京白癜风正规医院北京白癜风正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