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禾苗节 “六月六日晒衣物,不怕虫咬不怕蛀”,“六月六,吃鸭子”,“六月六,狗洗浴”……各地过“六月六”节的民谚很多,庆祝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桂东把六月六作为“禾苗节”这种别有特色的民俗来进行祭祀祈福。 《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中有记载,“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存在植物崇拜,中国各民族历史悠久,当然更不会例外。作为一个农业国的农业民族,长江流域的各族人民都对稻谷十分崇拜,形成了与稻谷相关的节日,如禾苗节……” 《宋史》有记载。“帝以蝗灾,令刺举监司不才者,畴若同台监考察上之……黑风峒……”南宋史上,湘南一带曾闹过多次大蝗灾。那时桂东(黑风峒在桂东境内)还没建县(年建县),根本没有各种农药来灭治害虫。庄稼被虫灾害得颗粒不收,农民被逼得背井离乡。《南龙志?地理志》记载:“……汉语曰过六月六也。其用意无非禳灾祈祷,预祝五谷丰盈……”。后来,人们为使农田得以丰收,避免虫害,只有祈求神灵庇护。这是古人通常的祈福心理。六六亦为“六六大顺”之意,是个最吉利的日子。从那时候起,桂东民间就有六月初六这天作为灭虫子和祭祀的节日——禾苗节,一辈辈沿袭至今。而在桂东境内,又要算东洛一带的禾苗节过得饶有风趣。时至现在,每年六月初六那天,东洛乡就会有人自发组成一支禾苗节民俗队伍。这天吃过早饭后,村子里便锣鼓喧天,唢呐嘹亮,人们都会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向活动中心。十几人舞起用稻草扎成模样似龙的稻草龙,上下翻腾,回首摆尾,左旋右转,向村中的各个农户家中走去。稻草龙后面跟着一条长长的队伍,有提一小袋丰熟(收)米和一尺大小的游船仔(稻草船),还有提仔鸭及祭祀品的。稻草龙每到一户农家,这家就会放鞭炮迎接。队伍里有人给屋主送上一包丰熟米,预祝这户人家今年一定会丰收。屋主用碗接住放妥后,从大门后拿出一包害虫来,如:青虫、白叶虫、打屁虫等,(事先捉到的害虫用红纸或南瓜叶包好),放在游船仔里。寓意包里的害虫是虫王,把虫王捉到了,田土中所有的害虫随着全消失了。然后,稻草龙在悠扬的唢呐声和节奏明朗的锣鼓声中欢快起舞。不论乡邻们住山侧还是住山腰,“禾苗节”民俗队都得全部走齐村子里所有的人家。 闹太祖公桂阳县龙潭街道办事处洞水村民间祭祀活动“闹太祖公”亦称“遨太祖公公”。取其遨游“神灵”普度众生之意。 周法亮,号参元,法讳周君大四郎,生于元朝至元十三年(年),祖籍江西临江府新淦县,一生从事民间法术,是洞水村周姓族民数百年来奉为神灵的“太祖公公”。周法亮生有四子,元末朱元璋兵变为避战乱携家逃亡,途中与家人失散,无奈周法亮与结拜的异姓兄弟8人一同逃往南方,几经周折最后来到桂阳,由于人生地不熟,无依无靠,居无定所煎熬数年,兵变形势稍事好转,只身返回原籍寻找家人。周法亮二儿子周伯渊与家人失散后只身逃往湘南,寓居长沙,明太祖洪武二年(年)由地方政府推荐为武举,选任湖南桂阳直隶州汛守正堂,历时七年,任期内加入桂阳隶州籍,在西门外振文坊、老虎坪置地立宅,安居乐业。元末兵变时与其父失散后再无音信,加之长年身居异地他乡,倍加思念亲人,故每年遇其父生辰都要在家设坛祭奠,初时为家门一般性祭奠,后因家业扩大,人丁兴旺,形成了族门性,进而演变成大规模的民俗文化祭祀活动——“遨太祖公公”,每年周姓族民以其生辰农历九月初九为祭祀日,游神、招魂辅助族民万代荣昌,以达后代子孙之意。此祭祀活动,从明初(年)开始世代相传,到50年代中叶已有多年历史,“文革”期间此项活动被严令禁止,年由村中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牵头,根据族民意愿,恢复被禁锢长达20多年之久的洞水村民间民俗文化。随着国家对民间文化的重视,目前,洞水周姓村民正沿着古老的民间民俗文化脉络继续传承着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闹太祖公”。 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以其发源地苏仙区栖凤渡镇得名,广泛分布在栖凤渡镇及其相邻的五里牌、马头岭、许家洞等乡镇。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已经遍及北湖、永兴、资兴、宜章、桂阳等郴州市属各区县,具有较为广布的群众基础,也是苏仙区乃至郴州人民喜爱的餐饮美食。 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包括备粉、熬汤、煮粉三大步骤,选米、浸米、磨浆、调浆、蒸粉、收浆、切粉、晾干、选鱼、破鱼、熬汤、煎油辣椒、调味、煮粉、开碗、装碗等十六道工序。该技艺所需的米、水、鱼、茶油、豆膏、辣椒等食材均为栖凤渡地理特产,具有区别其它地域的独特性;三大步骤十六道工序,均在当地加工完成,环环相扣,每一步都不可或缺。 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动人的历史传说,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流传广布,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合理开发、监管经营一批该技艺的传承基地,具有良好的经济效应;结合栖凤渡镇南香村南香稻香公园建设,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再现制作栖凤渡鱼粉备粉、熬汤、煮粉等工艺流程可利用,这一宝贵文化资源为旅游经济提供文化软实力支撑,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价值。 畲族民歌 汝城县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在湖南省的东南端,是郴州市最大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其中以瑶族、畲族、侗族居多。 汝城县地广山多,交通闭塞,历代人民劳作艰辛。魏晋以来,随着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士族南迁,大江以南的文明不断提升,土生土长的畲族民歌得以融汇湘粤赣周边地区的山歌优势,并大量吸收瑶族等少数民族的艺术风格和特点,经过不断发展创造,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畲族民歌。它是汝城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富有汝城畲族的语言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 汝城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民风纯朴、感情真挚。畲族民歌土生土长,口语化,诗意化,音调细腻婉转,音韵清丽动听,散发着浓烈的乡土气息,易学易唱,唱则动情。畲族民歌包括情歌、生活歌、礼俗歌、劝世歌等。汝城畲族民歌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多数是五声民族调式。以宫调式为主,畲族民歌的音域较窄,旋律线条进行平稳,旋律音以dol,re,mi.sol,la为主,多用倚音,下滑音,在歌曲的结束音上下滑音的运用是畲族民歌的特色,形成了畲族民歌独特的音乐效果。 畲族民歌常用“赋、比、兴”等艺术手法,通俗简练,爱憎分明;曲调大同小异,便于广泛传唱,一般为四行七言体式韵文,四句为一首,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是仄声。它是汝城畲族人民在生活中自由创作的一种口头文学。 以歌为乐,以歌叙事,以歌抒情,以歌教化,甚至以歌代哭,以歌诉说着生活的酸、甜、苦、辣。畲族民歌成为了汝城畲民生活、民俗最直接、最廉价、最生动、最真实的承载工具。畲族民歌蕴涵着汝城畲民的习惯、礼仪、信仰、风俗等,这些标示着汝城畲民本质属性的东西,丰富而动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畲族民歌这朵奇丽的山花终将以她娟秀婀娜的丰姿走出深山,走向群芳争艳的世界。 本稿来源:厅非遗处 赞赏 长按招聘程序c#开发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