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官方主办的对外宣传、信息发布、政务公开及民生服务综合性平台 说文化西安、文化山西,人们一定会不以为奇。说文化汝城,也许会有不少人感到惊奇。然而,汝城有史记载达多年,置县也有多年的历史,确实承载着许多厚重的历史文化。有后羿射日和貔貅出世两大远古传说,是华夏农耕文化发祥地、中华理学文化的发源地,有“汝城香火龙”和“汝城古祠堂”两大文化遗产,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旗和政旗首先升起的地方,还是湘南起义的策源策划地,红军长征激战第二道封锁线的突破地等等。到目前为止,被批准的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3处14个点,省级11处18个点,市级9处12个点,县级39处。可谓是文化大县,文物大县。年4月,汝城被批准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年,金山、先锋、土桥、外沙、石泉、沙洲等6个村被批准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从事美学、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望衡在汝城考察时,为该县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所惊叹,欣然命笔,题写了“文化汝城”。汝城,成了承载反映许多重大历史的文化符号。年11月,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授予汝城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的称号。 后羿射日 远古相传,后羿射九个太阳的时候,爬过99座高山,跨过99条大河,穿过99个峡谷,终于追上后,用手中的神弓将9个太阳射了下来。第九个太阳射落在现在的热水镇,砸出一个大坑,成了现在的热水盆地。当第九个太阳熄灭后,人们发现热水墟河段气雾蒸腾,涌出滚烫的泉水。而原本被10个太阳的烈焰烧烤成光山秃岭的山峦,长满了竹子,间杂些阔叶林,排山倒海,很是壮观。太阳掉落的河中泉眼热水汩涌,热气蒸腾,似云蒸雾绕,形成“石气生烟火、潭声若沸汤”的神奇景观,被人们称为“汤河”,名扬天下。这里,便是汝城县热水镇面积达3平方公里之阔的热水圩热田。该温泉具有水温高(一般温度91.5℃,最高达98℃),流量大(天然流量36.3升/秒、吨/天;远景水量约—吨/日),面积广(地热异常区为3平方公里),埋藏浅(大部分已露出地表、容易开采),水质好(水质无臭、无味、透明,PH=8.1~8.8,属低矿化、低硬度、高温弱碱性、偏硅酸氡矿泉,内含氡、硅、钠、钾、锂、锶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等特点,是湖南最大的天然温泉,也是华南地区四大热田之一。早在南宋时期,汝城热水之“灵泉圣水”就载入国家地理志。年5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温泉开发的策划与规划——构筑旅游与休闲的温泉世界》一书将此传说写入书中。年,汝城被授予“中国温泉之乡”称号。 貔貅出世 貔貅又名天禄、辟邪、百解,与龙、凤、龟、麒麟并称为中国古代五大瑞兽,以金银为食,是人们心中招财进宝的财神。传说龙王第九子貔貅就降生在九龙江这个地方。原来,九龙江所在的汝城属于浅海区域,龙王携龙母从东海返回南海时路经此处,尚身处腹中的貔貅看到云层下有一条酷似龙的山峦,于是在龙母腹中不安分的蹬踏起来,龙母便下来歇息。顿时,地动山摇,金光万道,龙母生下第九子,是为貔貅。刚降生的貔貅狂奔乱舞,用爪抓出九条山垅,从此貔貅便与此地结下不解之缘。公元前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率50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因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反抗被杀,始皇帝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历经四年多,于公元前年完成平定岭南大业。据传秦朝征战百越时,军队疟疾横行,疑为中邪,便派人寻觅灵气,以驱除军中邪气。最后派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督建万里长城的风水先生杨周平到岭南驱邪。当他寻觅来到九龙江,发现这里山高林密,山势雄伟,九条山脉气势恢宏,深信此地就是传说中龙王第九子出生的地方,于是命士兵取九百九十九桶九龙江的水,给得病士兵喝,真的治好了士兵的疟疾。军队战斗力迅速恢复,顺利平定了岭南地区。由此,九龙江为貔貅出世之地就世代相传了下来。年12月,九龙江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年9月,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探秘》一书。 神农作耒耜 公元前26世纪的远古时期,神农炎帝作耒耜于汝城耒山,由此将人类从渔猎生活带入农耕文明。《易经·系辞下》载:“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礼·含文嘉》载: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都讲到炎帝神农制作耕播工具——耒耜。耒耜是华夏民族第一件农耕工具。因此,神农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据《衡湘稽古录》载:“帝之匠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耒山位于今汝城县城南五里处的城头寨。《徐霞客游记》卷二下《楚游日记》称:“耒水出桂阳县南五里耒山下”《寰宇记》云:“耒山在郴州义昌县,考义昌废址与城头寨邻南,耒水流寨脚,正耒水也。”钦定四库全书《湖广通志》:“耒山在桂阳县南五里,耒山在县南,西流资兴,又西北会郴水,经衡州之耒阳注于湘。”《九域志》也记载:“桂阳县有耒山”,“桂阳县有耒水”。《万历郴州志》三集卷之六记载:“耒山在桂阳县南,四面孤绝,耒水所出之南,有屋岭山。”同治年《桂阳县志》记载更为详细:“耒山,在县南五里即城头寨,巉岩峭壁,高二百步,週迴一百二十丈。寰宇记(即《寰宇记》)耒山在郴州义昌县。考县址与城头寨邻。其南来水流出寨脚即耒水也。山下水深莫测,山形首耸身扁而平,俨一耒耜,又名天马山。”汝城自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改郴义县为桂阳县,年换名义昌县,年复名桂阳县,至民国2年(年)复称汝城县。史书所言桂阳县皆为汝城县。所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耒山在湖南汝城县南十里,汉书地理志:桂阳郡郴耒山,耒水所出。耒水出湖南汝城县南耒山。”汝城人民自古对神农尊敬有加,筑有神农庙。年11月,在汝城发现了原神农庙炎帝宫铸铁钟。《人民网》等国家、省、市媒体作了相关报道。因此,神农炎帝在汝城作耒耜,汝城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年12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播放了在汝城摄制的《神农作耒耜》专题片;年4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耒山谒神农》文章;年11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南之最》载:“耒山在郴州汝城县城南五里,即因神农帝在此发明耒耜而得名。” 周敦颐作《太极图说》 儒学,是以孔子为代表,主张礼治,强调传统伦常关系的一个思想流派。周敦颐吸释道两家,尤道家易学之长,与儒学有机结合,绘《太极图》并著《太极图说》,构建了一个以无极太极为背景的、以传统儒学为核心的宏观道德哲学体系,遂成为宋代新儒学——理学思想文化的开山鼻祖,被理学大师张栻尊为“道学宗主”、朱熹尊为“先觉”、“宋儒之首”。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被赐曰“元公”。公元年冬,周敦颐任桂阳(今汝城)县令,为政四年。期间,他励精图治,倡民教化,劝耕讲学,政绩卓著。《宋史·周敦颐传》载:周敦颐“移郴之桂阳令(今汝城),治绩尤著。”暇余,周敦颐素喜交往有学识之士,常常游观山水,辨机悟道。得陈抟《无极图》后,与岭南著名道士张伯端、陈景元等酬唱来往甚多,谈论儒家、道教的感悟,吸收儒家、佛家、道家之精华,萌生了援道入儒的一些想法。周敦颐郊游朱家湾时,登高俯瞰,见耒水S形南北贯流,与周边自然山水、村落相依相衬,呈一幅天然太极图,且山水互动,阴阳相生,正与其理学思想融通,顿时赏心悦目,油然而感,遂创《太极图》并著《太极图说》。其吸易学之长,提出了“无极”“太极”宇宙论,并把道家易学与儒家儒学有机结合,用辨证的方法,论述了宇宙生成乃至人类社会生成之道,以及人们成圣成贤之道。表现出以儒家道德思想为价值取向,以佛家心性学说为人本基础,以道家辩证思想为依托的哲学思想。其对宋明理学有破暗发端之功。周敦颐将《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在予乐湾手授与程颢、程颐兄弟。随游学子程颢闻后而悦,触景生情,作《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此诗列为古代《千家诗》首篇。朱家湾也因此诗易名予乐湾。程氏兄弟领受《太极图说》后继承发扬,提出了著名的天理哲学范畴,遂成为北宋理学中心人物。后理学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千年的主要意识形态和重要的哲学思想。对于周敦颐在汝城的思想成就及二程从学情景,许多历史文献中颇有记载。宋代桂阳县令周思诚在《初建濂溪祠记》中说:“思诚窃记程明道(颢)先生有‘过前川而予心乐’之句,盖明道尝从先生游也。今读其诗,亦可想见先生之迹矣。”再如民国《汝城县志》记载:“予乐窝在县西五里江口。二程从学濂溪至此,有‘时人不识予心乐’之句,后人遂名其地为予乐窝,俗名予乐湾。”后人诗文中亦有许多佐证。清代桂阳县令凌鱼《过予乐亭》:“孔颜真乐妙难名,吟弄千秋想二程。闲聊喜逢云正淡,临川欣对水长清。应对禾黍皆含绿,适意鸢鱼更不惊。偶憩石亭思往事,风流谁得似先生。”对周敦颐在汝城的成就更是敬佩有加。清代高佑玘在《重修濂溪书院记》中说:“孟子没而圣道浸衰,两程夫子出,续千四百年不传之绪,传及朱子,使圣学复昭而治术以正,皆濂溪先生承先启后之功也。先生得蕴奥于遗经,以穷理尽性之旨昭示来学,其阐图著述若《太极》、《通书》皆以发明精义,上继孔孟之传,下开程朱之学,修己治人实本乎此。……”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在汝城的影响较为深远。乾隆《桂阳县志》载“独怪桂阳在楚南,虽属边檄,濂溪过化而后,流风余韵,至(明)成化弘治间,人才特盛。”民国《汝城县志·卷十七》也记载:南轩张氏亦谓“先生仕不大显于时,其泽不得究施,然学者考论师友渊源,必本先生。”“是先生遗泽,足以使人仰止景行,况昔时过化之地哉?”明嘉靖乙丑科状元罗洪先在为汝城作《濂溪书院记》中对周敦颐的理学开山成就给予了颂扬。这些古诗文都充分证明了周敦颐在桂阳即汝城的行踪和思想成就及二程从师情景。所以,汝城是中国理学思想文化的发源地。为纪念周敦颐,传承理学,自南宋始建,九度修葺,发展而成的汝城濂溪书院是全国仅存的古建濂溪书院,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2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播放了在汝城拍摄的《千秋爱莲说》专题片。年,长沙市电视台在予乐湾拍摄了《惊世太极》专题片。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及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在汝城举办“周敦颐与汝城暨理学思想与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学术研讨会”。参加全国周敦颐与汝城暨理学思想与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学术研讨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学部委员李景源等国内十多个省市六十多名学者专家在予乐湾为周子春游雕像举行了揭幕仪式。年,在县城竖建了高达14米多的周敦颐巨型雕像。年,岳麓书社出版了《理学鼻祖与理学名城》一书。 香火龙之乡 汝城是中国“香火龙”的故乡。汝城舞龙起源于殷商时期,至今有几千年的历史。自殷商以来,为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祛邪消灾,汝城先民就以舞龙的方式来表达。至汉代,在正月十五至春农节,即二月初二“龙抬头”这段时间表演尤甚,使得社火更旺,增添了闹元霄的节庆气氛,一直传承。而后从生产劳动中获得灵感,发明创造了以稻草和龙香扎制成造型威武、气宇轩昂的“香火龙”。到明代,经过几百年的沿袭、继承和发展,舞香火龙已成为一种造型精美、技艺精湛、形态逼真、表演优美、套路清晰、富有浪漫色彩的大型民间娱乐活动。解放后,舞香火龙又被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出现了欢庆土改、歌颂祖国、庆祝香港和澳门回归等形式,文化内涵更丰富。现县内还留下了古时修建的龙王殿、龙王庙、龙母宫的建筑或遗址。县城东汝城六中旁有龙王庙旧门残垣。庙遗址中石门石碑尚比较完整。石门有对曰:“资生百谷幻风云,宣化九天新雨露”。年,“汝城香火龙”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在龙王庙旧址旁兴建了龙王庙公园,展示汝城香火龙丰富的历史文化,既为舞龙活动提供了一个中心场地,也为人们营造了一个休闲游玩场所。现在,舞香火龙仍然是汝城城乡比较普遍的一项喜庆活动。 古祠堂之乡 汝城古祠堂群是江南的一朵亮丽奇葩,其建造时代之早、保存之完整、形制之精美、数量之众多,实为罕见。年3月和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组织省文物局、省社科院一批专家学者先后两次来汝城专题考察了古祠堂,于4月5日在省博物馆举行了以古祠堂群为主题的“汝城文物新发现新闻发布会”。年4月和年5月,湖南网络广播、新华网江苏频道先后以《郴州汝城惊现全国最大祠堂群》为题进行了报道。年5月16日,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守拙率部分政协委员及湖南省文物和建设规划部门的专家一行27人考察了汝城古祠堂。姚守拙院士赞美说,汝城古祠堂建造时代早,建筑精美,保存完整,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确属少见。他欣然命笔,题写了“古祠堂之乡”。许多专家认为,汝城古祠堂具有孝、诚、礼、仁等浓厚儒家思想色彩,蕴含了浓重的理学观念,是理学文化的生动载体,汉族古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具备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条件。年,汝城县古祠堂群被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评为“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县城朱氏总祠,广安所李氏宗祠,金山卢氏家庙、叶氏家庙,范家中丞公祠、范氏家庙,先锋周氏宗祠、周氏家庙,外沙太保第,津江朱氏祠堂等为代表的“汝城古祠堂群”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全国来看,汝城保留有多座古祠堂,其中多座保存比较完整,是拥有规模最大古祠堂群的县。年,岳麓书社出版的《汝城古祠堂》一书对汝城古祠堂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年,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编辑的《湖湘文库丛书》,以“传统乡土社会活化石的汝城古祠堂建筑群”为题列入《湖湘文化述要》一书的第七章第八节,专节作了著述。年,汝城县成立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汝城古祠堂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第一面军旗升起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发动下,工农革命斗争运动如原野篝火,像满天星星,燃点全国。正当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向前,国民革命迅猛发展的时候,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相继发动了上海“四·一二”、广州“四·一五”、长沙“五·二一”事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遭到扼杀,一时万马齐喑。然而,地处湘粤赣边际的汝城,工农革命运动独树一帜,如火如荼,高潮迭起。广东惠潮梅及湘南粤北农军相继汇聚汝城。汝城轰轰烈烈的工农革命运动,引起了中共高层领导的高度评价。正如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第一卷中所说:“在白色恐怖笼罩全省情况下,汝城一隅工农运动却是生机勃勃,被誉称为‘新湖南’和类似‘十月革命’前夜的‘彼得堡’”。同时,得到了中央领导的白癜风医院西宁哪家好北京看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
|